
他是石家庄经济学院(原河北地质学院)教师中的楷模,是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,他肩负教学、科研和管理三重任务。除了耕耘在三尺讲台,传授知识;搞好管理,教书育人;还要攀登于高山峻岭,探矿找宝,揭示地球奥秘……他就是省特等劳模、石家庄经济学院国家级地学中心主任、教授牛树银。
“作为地球科学的探索者要与高山为伍,与石头为伴。虽然艰苦,可我无怨无悔。”牛树银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30年来,他一直致力于地球科学的深入探索。
牛树银告诉记者,地质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工作地点大多都是荒郊野外、深山老林,这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。为了不耽误教学,牛树银往往利用节假日进行科学研究,逢年过节,别人一家团聚,可他却置身于大山深处。揣包馒头咸菜、身背一壶凉开水……通常这就是牛树银外出找矿的装备。有一次,牛树银等人在太行山北段镰巴岭一带工作,上午爬过九矿段一座大山后,下午又向号称“南天门”的三矿段攀登,经过近3个小时的跋涉,终于登上了主峰,看到了展布在山顶的矿脉。尽管一身疲劳却被兴奋所代替,但是,腹中的早餐早已消耗殆尽,同行的老师们也饿得眼冒金星,他们在开矿老乡的工棚里看到了几个生土豆,用小刀削一削皮顾不上蒸熟就囫囵吃下去充了饥。
“河北省是资源大省,但是,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,矿产资源利用率的加快,很多优势矿种已出现短缺,后备基地严重不足,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。”每每提到这些,牛树银心里总是充满惋惜之情。怎样才能扭转这一局面?以牛树银为首的科研集体经过20余年的刻苦研究,自主创立“幔枝构造理论”,为新一轮地质找矿指明了方向,并且在找矿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。
“在创立了新的找矿理论之后,找矿比以前顺利多了。”牛树银笑着说道。原来,黄土梁金矿具有矿带宽度厚大、沿走向延伸稳定的特点,仅浅部勘探黄金储量就达到10.6吨,“这可是一座中型金矿的储量啊。”根据勘探常规推断,其延深应有较大的找矿潜力,但钻孔验证均不理想,一度使深部探矿陷入困境。牛树银等人通过矿区成矿控矿构造的研究,确认了该矿构造的特性,并得到了探矿工程验证,大幅度增加了十数吨矿山金矿储量。
功夫不负苦心人。“九五”以来,牛树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2项)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、中国地质大调查、国际合作等15项科研项目(在研4项)。荣获省、部级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一、二、三等奖11项。对于这些荣誉,牛树银显得很淡然,“有人说找矿是一个‘自讨苦吃’的领域,其实关键是看你会不会苦中作乐,每发现一处矿藏,那种喜悦,只有我们这些找矿的人才体会得到。”